张自忠死为什么是倒下的是一座山
导语:军魂不息,青山有幸埋忠骨,缅怀这位民族英雄!张自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,民族英雄,张将军英名千古流芳。张自忠死为什么是倒下的是一座山?张自忠将军的最后一战何其惨烈,连鬼子都承认,倒下的是一座山!此一战他就是要杀敌,就是要战死沙场!死战不退,最终全部阵亡。张自忠将军浴血之战的真实意图,就是以决死的意志,扑向劈面而来的日军。“我生国死,我死国生!”将军呼啸着冲向敌阵。
张自忠死为什么是倒下的是一座山
长江是一条铁血的河流。60多年前有一位忠勇之将曾无声地走过这条母亲河,之所以无声是因为溯江而上的是已经战死的他,这位忠勇之将就是张自忠将军。
张自忠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中阵亡的最高将领,也是现代战争面对面厮杀,贴身肉搏,喋血拼刺中唯一战死的将军。
那是长江流域春夏之际的一个夜晚,张自忠将军率领着只有两千战士的部队渡过湖北襄河,直扑日军主力,死战不退,最终全部阵亡。张自忠将军浴血之战的真实意图,就是以决死的意志,扑向劈面而来的日军。“我生国死,我死国生!”将军呼啸着冲向敌阵。此一战他就是要杀敌,就是要战死沙场!
像岳飞、袁崇焕一样,张自忠也受过冤屈。1937年,“卢沟桥事变”张自忠奉命和谈,他没能与日军作战,成了全国一片骂声中的汉奸与卖国逆贼。张自忠将军无言地承受了这一切。他率领这些穿着草鞋的农家子弟,有的只有十六七岁,长得还没有枪高,就要和敌人去拼命。他们从南到北地行进着,谁能知道将军的心里一直在寻找机会,历史最终将给将军一条保留名节的血路。
这一天终于来了。
穿过冰冷的河水,暗夜里行进的他心里清楚,他要战死在这里。中日战争中最惨烈搏杀的战场是在长江三峡东口外的鄂北。据战报公布,张自忠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,全身被数弹洞穿,可他没有倒下,仍面对日军挥舞着早已无弹的手枪,最后几位保护他的士兵也全部阵亡了。日军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枪,击中张自忠额头,血污糊住了将军的眼睛,他大声呼叫杀敌!日军一等兵藤冈之用刺刀穿入了他的左肋。日军惊遇鬼神,说将军倒下时像一座山。
当天夜里,日军确认战死的是张自忠上将时,发出了短暂的欢呼,接下来他们一起郑重地给张将军敬礼。第二天,日军又用柏木棺材埋葬了将军,当晚他们接到总司令部命令,把张自忠的遗体运到武汉。是夜,一支中国军队突袭此地,发了疯的中国军人敢死队冲向日本鬼子,二百多名官兵倒下,他们从敌人手中抢回了将军的忠勇之驱。中国军人作战的果敢、顽强,以前所未有的火力,使日军为之胆战心寒。将军以死激发了中国军人复仇的火焰。将军不惧死,士兵何曾怕死?正如张将军战前所言:“人生百年,终有一死,贵在死得其所!”他属下的士兵斩断了生的念头,毅然地冲向了敌人。
张自忠将军的灵柩,由湖北武昌起程运往重庆,举行国葬。当日,十万人口的宜昌,倾城出动,万人空巷。在将军灵柩经过的长江边,为他送行。日军飞机多次在宜昌上空盘旋,十万宜昌人眼睁睁地看着敌机,没一人惊恐躲避。日军看着这破天荒的场面没有轰炸。将军以死拼杀没能战胜的敌人,显然被将军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所震慑。
轮船汽笛响彻长江,载着将军缓缓驶离宜昌码头远去,驶在长江上,开向流着中华民族忠勇之士热血的天险三峡。
张自忠上将的遗躯经过秭归,峡边高山上再一次立满了人群。这是屈原故里的乡亲,他们默默地望着。长江上传来一首古老的歌谣,这是两千多年前屈原的《招魂》,凭吊亲人,秭归人从来就是这么唱着:“魂兮归来!去君之恒干!何为四方些?……”
一个人把自己置于死地,将军深义何在?一个民族,一条大江,正是有了这样的忠勇之子,其文明才能日夜不息地流淌至今。
张自忠死为什么是倒下的是一座山
张自忠将军的最后一战何其惨烈,连鬼子都承认,倒下的是一座山
张自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,民族英雄,张将军英名千古流芳。
张自忠,山东临清人,于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。他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,也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!
1940年5月,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、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,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。
张自忠得知后,给将士和副将分别留下一封书信:“国家到了如此地步,除我等为其死,毫无其他办法。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,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,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,海不清,石不烂,决不半点改变。”
7日拂晓,他亲自率领2000多人东渡襄河,一路奋勇进攻,在14日,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,日军伤亡惨重。在得知是张自忠亲自指挥后,日军增兵,加紧包围。16日佛晓,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。
据张自忠副官马孝堂口述,16日中午时分,张自忠的左肩中弹,但怒目圆睁,大声地呼喊着,指挥着。下午2时,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,身边只留下8名随从。
下午3时左右,日军终于冲进我方阵地,张自忠又中数弹,他的腿上也流了血,血湿透了袜脚。马孝堂见张自忠突然向后一歪,右胸就往外喷血。马孝堂迅速脱了张自忠将军上衣,给他裹上伤口,血如泉涌,溅上了马孝堂的脸和全身。马孝堂刚包扎完伤口,日寇就一窝蜂上来了。